当前位置:小百通网>美文美句>励志句子>

钱学森电影经典语句(钱学森的著名语录)

人气:226℃/时间:2024-04-02

1957、11月17日钱学森电影经典语句,是一个让无数留苏学子铭记终生的日子。

那一天钱学森电影经典语句,*********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些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献身祖国建设。

*********在莫斯科大学给留苏学生们讲话

这一年,在场的留学生们大多二十四五岁。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让他们激动不已。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吴养洁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不仅感到自豪和骄傲,还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终生难忘,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一定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1957、*********访苏期间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与使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代表合影 (站立着一排左五为肖碧莲)

*********的期盼和寄语,是中国留苏学生赤诚报国、矢志不渝的动力源泉,激励着他们奋力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据统计,在1951年到1966年的15年时间里,我国先后选送了800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进修教师和约8000名实习生前往苏联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无条件服从国家分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使我国在核能、无线电、石油勘测开采、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创造中国航天史多个“第一”

孙家栋(来源新华社 记者杨武敏 摄)

孙家栋18岁时,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怀揣着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学生的愿望,憧憬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当时,我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2、,他被选派至苏联留学。经过六年的寒窗苦读,他以榜首的成绩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并荣获了该校最高奖章——“斯大林金质奖”。同年4月,他回到了祖国投身科研建设。

1967、,我国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钱学森亲点下,38岁的孙家栋出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设计团队,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家栋提出,要对过去的方案进行简化,去掉卫星上的部分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很差。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办法,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直径能到三米。上天以后,球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等看见它了以后,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

1970、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一年后,孙家栋任技术总负责人的“实践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颗有物理探测功能的卫星。

在60余载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很多个“第一”。2010年,孙家栋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边学边干,开启大坝抗震安全研究先河

1954、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与同学合影,前排右为陈厚群

1950、,陈厚群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两年后公派留学至莫斯科动力学院。在此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留苏学生中的第一批党员。

1958、3月,陈厚群以全优成绩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他婉拒导师邀请继续深造的好意,踏上了回国的列车。他说:“当时我觉得,我们年轻人应该赶快奔向祖国的建设,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的培养。”

1959、,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蓄水后,频繁发生地震。这是国内首次遇到水库地震问题。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筹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是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问题,几乎没有任何“抗震”学科基础的他感到很困难,也很焦虑。但是,国家需要,唯有迎难而上,陈厚群边干边学,针对新丰江水库地震开展的相关研究开启了我国系统研究大坝抗震安全的先河。

陈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来源: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

60、间,陈厚群担纲制定出我国首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内外唯一集理论、分析和设计为一体的高坝抗震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水工结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领先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库大坝抗震安全设计中。

扎根西北,开拓祖国航天事业

1956、9月,陈士橹乘坐了7天7夜的长途列车终于抵达莫斯科。他被分配到了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师从著名航空科学家奥斯托斯拉夫斯基。

1958、元旦,陈士橹与苏联友人在红场合影

进修期间,陈士橹根据导师安排,开展了“飞机在垂直面的机动飞行”研究。这个课题难度极大,但他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苏联有规定,涉及本国的资料只能在图书馆查阅,不能带出馆。于是,陈士橹每天都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地阅读、摘抄相关资料。

1958、6月,经过一番埋头钻研,陈士橹终于完成论文,创造了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并顺利完成论文答辩,成为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同年9月,他学成回国,随后服从组织安排,扎根西北,牵头创办了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陈士橹(来源:陕西日报)

陈士橹曾在其自传中写道,“近70年来,我亲历和见证了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在航空航天的崛起中,也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为祖国跻身世界航空航天大国之林而倍感光荣和自豪”。

从教六十载,门徒九院士

莫斯科大学校长、数学家彼得洛夫斯基与谷超豪

1957、,谷超豪以副教授身份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1959、,莫斯科大学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该校校长、数学家彼得洛夫斯基热情洋溢地向谷超豪道贺,因为他被破格授予物理-数学科学的博士学位。按照苏联的学位制度,获得博士学位是很艰难的。7月,谷超豪动身回国,前往复旦大学任教。

1959、,谷超豪在莫斯科大学论文答辩会上作报告

20、纪70-80年代,杨振宁与谷超豪所率领的团队展开了合作,他们联合发表了论文《规范场理论若干问题》。之后,谷超豪在美国就偏微分方程理论和规范场的数学结构作了学术报告,博得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杨振宁曾高度评价谷超豪的研究,称赞他“好像站在高山上,看到了全局”。

谷超豪曾说,研究数学与带好学生是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两件事。他育人讲究全盘托出、毫无保留,每当他开拓一个新领域,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走向这一领域的前沿。从教60年,谷超豪精心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有9人先后当选为院士,还有不少人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人才。

2008、教师节,谷超豪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2010年,他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与苏步青教授、李大潜教授在数学系资料室

为国奉献,我之所愿

1955、,杨芙清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师从徐献瑜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个计算数学专业的研究生。

当时,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国家决定派代表团去前苏联科学院学习计算机技术,杨芙清由导师推荐,赴苏学习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学习团成员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门前留影

杨芙清在苏联时与舒拉勃拉老师等人

在苏期间,她独立设计和实现的“分析程序(逆编译程序)”以其独创性,被西方杂志称为“程序自动化研究早期的优秀工作”。

1959、10月,杨芙清回到了祖国,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数力系任教。她主持开发出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我国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大型操作系统,主持了著名的“青鸟工程”,创建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杨芙清

“为国奉献,我之所愿。”杨芙清经常这样说。正是这种崇高而又执着的信仰,指引着她在学术科研之路上不断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单刚,王英辉. “世界是你们的”——在莫斯科聆听*********演讲[J]. 文史博览,2009,(07):22-24.

[2]胡强. “世界是你们的”——*********给青年学生上的一堂理想信念教育课[J]. 湘潮,2018,(09):28-31.

[3]中国进入太空50年:“东方红一号”的无形力量[OL].新华社,2020.4.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50026943251362&wfr=spider&for=pc

[4]雷宇、原春琳. 孙家栋和他的“中国星”[N]. 中国青年报,2010.1.02.

[5]《追梦人生——陈厚群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

[6]张云. 陈厚群: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出发[N]. 光明日报, 2021.10.24.

[7]鲁卫平等. 剑指苍穹:陈士橹传[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5.

[8]张剑、段炼、周桂发. 一个共产党人的数学人生:谷超豪传[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

[9]龙茂乾. 杨芙清:为国奉献 我之所愿[N]. 北京大学校报,2019.10.3.

[10]本文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除备注外)

  • 字典|词典|成语|诗词|美文|谜语|问答
    ©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