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百通网>美文美句>经典句子>

于的文言文句子精选

人气:289℃/时间:2024-04-03

于的文言文句子 精选56句

1、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XX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3、被。

4、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5、表官某某变化的

6、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7、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某某?(《XX楼记》)

8、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9、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0、官某某人物常用词语

11、[介词] 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2、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13、与,跟,同。

14、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某某,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XXXXX梁惠王下》)

15、由于

16、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7、断句: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散句: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应有停顿;在现代汉语中是复音词,古代是单音词的要分开;按照“主-谓-宾”“状-谓”“谓-补”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接;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短语中间不停顿;“也”在句中提示停顿时要停顿。

18、在,从,到

19、含于的所有文言文句子语文版

20、表官某某的

21、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2、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某某,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XXXXX促织》)

2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到”。

24、比。

25、用在动词前,无义。

26、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某某》)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7、九年级下册文言文

28、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XXXXX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9、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0、[介词] 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31、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32、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3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句中的“于”,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34、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35、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36、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37、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38、向,对,对于。

39、[介词] 于: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40、于: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41、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2、人物概括:直接、间接描写,评价性的句子,具体事例。

43、翻译:可以先对不懂的字词进行联想回忆,看是否学过;根据汉字的构成原理,分析字形,推测其意;根据词句的组合规律,从其位置推测;古今差异和语法结构等。

4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45、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46、[介词] 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47、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某某,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48、[词缀] 用在动词前,无义。

49、九年级上册文言文

50、八年级上册文言文

51、初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52、[介词] 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5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54、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55、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XX胡骑鸣啾啾。(《木某某》)

56、“在……方面”“从……中”

  • 字典|词典|成语|诗词|美文|谜语|问答
    ©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电脑版